▲新疆协鑫6万吨多晶硅项目
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器件的主要材料来源。 2004年前后,全球光伏产业刚刚起步,光伏级多晶硅材料一度是制约我国光伏制造业发展的瓶颈。 中国多晶硅生产经历了怎样的严格技术封锁? 国内企业如何实现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?
吕金彪于2003年3月加入协鑫集团,2007年从集团上海总部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江苏徐州多晶硅生产基地。 他在那里呆了七年。 他见证了协鑫进军光伏产业,布局多晶硅基础材料生产。 整个过程,在他眼中,协鑫乃至中国光伏企业的多晶硅生产之路,就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由弱到强的缩影。
(文丨吕金彪本报记者姚金楠口述/整理)
“我想去参观某人的工厂,但他们直接拒绝了,因为没办法。”
2004-2005年前后,全球光伏市场开始“爆发”,国内一些企业借势股东之势,在组件生产上已经小有成绩。
尽管国内零部件制造商已经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效仿,但最麻烦的问题是材料限制。 所谓“两端外”,是指主要原材料多晶硅需要从国外巨头进口,生产的组件产品需要出口到国外市场。 中国光伏企业只扮演加工的角色。
全球范围内,能够生产多晶硅材料的企业屈指可数,产量也十分有限。 而且,当时半导体行业已经有了成熟的市场,但光伏发电却是一个新兴的入侵者。 因此,硅材料厂商在转向光伏之前,必须优先保证半导体企业的需求。
光伏企业只能与半导体企业竞争多晶硅材料。 当时,全球多晶硅材料年产量约为3万吨,其中能够供应给光伏企业的不足1万吨。 半导体行业使用的多晶硅材料比光伏级多晶硅更纯净、更昂贵。 然而,国际老牌多晶硅制造商与半导体公司有长期供应协议。 即便是光伏级多晶硅材料的市场价格也达到了三四百美元,而半导体级多晶硅材料的价格仅为几十美元。 他们不会停止向半导体公司供货。 两人之间的长期合同非常牢固和稳定。
当时,协鑫开始进军光伏行业,也看到了中国光伏核心制造材料受制于人的痛点。
事实上,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,中国就开始研究半导体,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多晶硅生产企业。 到20世纪70年代末,全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已有十五、十六家,分布在上海、重庆、四川、江西等地。 等地,但关键生产技术一直被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等国家控制云开·体育appkaiyun,无法实现突破。
国内企业要想生产多晶硅材料,必须突破关键技术。 尽管有这样的认识,但直到2006年左右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时,我才意识到国外技术封锁有多么严格,根本没有技术交流的渠道。
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四步:第一步生产原料三氯氢硅; 第二步,三氯氢硅的提纯; 第三步,将纯化后的三氯氢硅进入还原炉还原,得到高纯多晶硅;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部分。 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气。 将废气转化为三氯氢硅进行回收利用是最困难的一步。 ,也是我们追求技术突破的关键。 只有实现四氯化硅制三氯氢硅的循环,才能实现大规模、低成本的多晶硅生产。
德国瓦克公司是当时全球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,自1959年起一直是工业级超纯多晶硅生产商。瓦克在江苏张家港投资建设了有机硅工厂。 我们通过商务渠道与母公司进行了沟通,希望参观他们的德国多晶硅工厂。 对方直接拒绝,没有办法。 之后,我们的工程师利用了去德国出差的机会。 瓦克的多晶硅工厂位于一个小镇。 厂区周围环绕着大片森林和植被。 那个区域根本就不可能进入,更别说参观了。 一切都可以看到。 少于。
“最大的收获就是买了一台还原炉,至少知道它是什么,然后后面还有国产设备。”
虽然拜访沟通失败,但我们找到了当地一家为瓦克工厂提供设备支持的私营公司。
该公司主要生产还原三氯氢硅的还原炉,产量不大。 老板的名字叫沙伊斯纳。 他已经70多岁了,但很会喝酒。 他喝了红酒杯里的53度茅台酒。 喝了几杯后,他答应把炉子打开,但他却屡次毁约。 Schessner的工厂主要生产12对棒式还原炉,适用于1000吨生产线。 当时,中国大陆有十多个项目。
我们从 Schessner 的工厂购买了还原炉。 2007年第四季度,协鑫集成在江苏徐州建成了第一条1500吨/年的多晶硅生产线。
事实上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,设备升级都依赖于工厂生产探索,技术改进也融入到设备中。 例如,在采购还原炉时,设备制造商会提供加压、控温等基本技术参数,但设备运行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参数的优化,这关系到设备的变更和升级。设备。 例如,需要移动一个孔或需要移动一个位置,随着工厂不断优化生产,设备就会升级。 后来,当2008年第二条1500吨/年生产线投产时,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生产还原炉的能力。 当时我们已经开始从12对杆扩大到18对杆、24对杆、36对杆。 扩建后,设备布局不同,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国内企业重新计算,但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了。
现在想想,去德国最大的收获就是买了一台还原炉。 至少你知道它是什么,然后你就有了国产设备。 当然,也有一些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设备。
现在,无论是江苏还是新疆的工厂,设备国产化率都超过了95%。 与进口设备相比,国产设备的采购成本、后续运行维护成本降低30%以上。
“行业龙头企业一直在观察中国的多晶硅生产kaiyun开云官方网站,认为中国从1960年代、1970年代就开始尝试,从来没有成功过,也肯定不可能。但我们成功了,我们做到了。”
技术的突破并不是某个节点突然发生的变化,而是通过不断尝试、不断犯错逐步实现的。
事实上,2007年第一条徐州生产线投产时,最关键的工艺流程——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,尚未完全突破。 加氢工艺正在同时进行研究和中试。 因此,当时的很多工艺尝试也是在第一条生产线上进行试运行。 从这个角度来看,首条1500吨/年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试验场的作用。
由于没有现成的工艺包,我们也没有出去学习成功,所以只能自己研究探索。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研究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技术突破,但确实积累了一些专业人才。 当时,为了突破这个最关键的环节,来自国内化工、半导体、电子、电力等行业以及化工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公司的工程师都参与其中。 后来,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受到有机硅制备的启发,终于突破了加氢这一技术难关。 多晶硅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气。 只有实现从四氯化硅到三氯氢硅的循环,才能真正控制成本,实现连续生产扩大规模。
▲江苏新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蒸馏塔及原料罐区
▲江苏中能硅业夜景
▼江苏新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
两条1500吨/年生产线建成后,国内技术不断成熟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,协鑫持续扩产,连接3条5000吨/年生产线,总规模达1.8万吨/年,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。
这时候开云官方app下载站,世界一流的企业,包括那些曾经将我们的技术传播人员拒之门外的企业,都感到非常震惊,甚至怀疑。 事实上,行业龙头企业一直在观察中国的多晶硅生产情况,认为中国从1960年代、1970年代就开始尝试,但从未成功,也肯定做不到。 但我们刚刚成功了,我们做到了。
如今,协鑫在引进、吸收、集成、再制造、国产化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,在氯化加氢、反歧化、高效化工等关键技术上进行了大量自主创新。气相沉积,并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方法。 超大规模多晶硅清洁生产技术。 这一过程完全实现了材料的完全回收利用。 与Hemlock、OCI、Wacker这三大国际多晶硅生产商目前采用的工艺相比,工艺流程更短开云手机平台,材料和能源利用率更高。 不仅大大减少了多晶硅的清洁生产、绿色制造和完全零排放,整体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
结尾